〈上圖為《布袋甩尾》記者會現場照片〉
賠錢也要拍 電影不是股票
台灣和國外不同,台灣的電影不能稱為產業,目前只能稱為工業,因為沒有很健全的上下游,導演一個人就要先兼多職做很多的事,可能要編劇,還要自已去找談資金,完全沒有分工,根本不能把電影導演稱做為職業。台灣雖然要投資十幾億做文創產業,但還是用股票和期貨的概念在做,非常可惜。
這次嘗試的新媒體電影,面對的挑戰相當大,你看布袋戲那麼複雜的設計,但沒想到只花一機去拍攝,速度快得驚人,跟我們電影動輒七、八台機器同時拍攝根本不能相提並論,電影的呈現要求是非常精準的,光影、音樂都必須細緻到一格一格去處理,所以原本電影只需後製兩天的東西,光布袋戲的剪接就花了八天的時間才完成,搞死人了!
不過電影這東西本來就是這樣,我們也不會因為在手機上撥出,就降低它的品質,完完全全就是用電影的規格在製作的,光是製作費就花了五百萬,《布袋甩尾》雖然賠錢在做,但我希望這會是一個開始,讓電影未來能發展成產業,為電影人找到新的出路。
布袋催生 難上加難
拍電影本來就是難的,這次《布袋甩尾》的催生也是難上加難,起初我們打算送新聞局的短片輔導金,但是方向和評審要的有些出入,他們還是喜歡比較傳統,老老實實的東西,後來經過了一波多折,前前後後大概花了兩年左右的時間,最終才申請到資策會數位內容產業發展的補助。最後《布袋甩尾》以手機電影的方式呈現,我也相當樂觀其成,因為在以前,做數位的不懂內容,做內容的不懂數位,現在能將數位和內容做整合,絕對是一大突破。
以電影目前的現況來說,大型的電影太多了,觀眾上電影院只想看《阿凡達》那些大片,小電影根本不會去看,但是這些小電影品質是很好的,所以我們必須想辦法,讓大家看到那些片子,這次的手機電影就是很好的方式。
史艷文原來是雲林人
因為拍攝《布袋甩尾》的關係,有機會來到雲林這個地方,才發現從小喜歡的史艷文,原來就是雲林人,雲林對我來說,是個充滿包容力、生命力的地方,我在雲林看到的官員,是上半身穿西裝,下半身穿短褲,腳底還搭配涼鞋的人,台灣哪個地方能看到這種官員,這是個多可愛的地方啊!
劇組裡有幾位演員,像是林義芳、米漿,都是八點檔線上的演員,對我來說相對比較陌生一些,但是到了雲林之後,受到的熱情擁護,完全無法想像,我希望這部電影,除了開創新的電影模式之外,還能替雲林做到最好的地方行銷,讓更多人看見雲林,看見更多台灣的傳統及美好。
(本文節錄至Way道雜誌第0期──掌聲響起 戲數百年布袋史)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